传承千年文脉 · 续写翰墨春秋

书院源流

风林书院肇始于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,时知州王全臣动员士民捐款始建大小二书院,设凤林社于大书院。因河州曾有凤林县之故,遂命其大书院为"风林书院",取"凤鸣高岗,林秀于野"之意。

书院初创之时,规模虽简,然规制完备,前有讲堂,后有斋舍,左为藏书楼,右设文昌祠。王全臣亲题"明体达用"匾额悬于讲堂,奠定了书院"经世致用"的办学宗旨。

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知州周植捐银千两,扩建书院,增建东西两廊为学子斋舍,又购置学田百亩以资膏火。自此书院规模大备,成为河陇地区重要学府。

康熙45年

书院初创

知州王全臣动员士民捐款始建大小二书院,设凤林社于大书院,正式定名"风林书院"。初创时期招收生员三十余人,以研习经史为主。

乾隆44年

规模扩建

知州周植捐银千两扩建书院,增建斋舍二十余间,购置学田百亩。延聘名儒主讲,书院声誉日隆,成为河陇地区重要学府。

同治年间

兵燹重建

同治事变中书院遭兵燹毁坏严重。后历任知州潘效苏、查之屏相继主持重修,恢复书院旧观,并增建藏书楼一座。

光绪23年

学风鼎盛

知州杨鼎臣会同邑绅徐绍烈等重修书院,聘请乡贤杨清为山长,并躬亲每月主讲一次。书院学风日盛,每岁科考中举者十有二三。

今日风貌

今日风林书院,既承古制,又开新篇。临夏市市委、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政治担当从临夏厚重的沃土上,挖掘凤林书院的悠久历史,擦亮这块金字招牌。

凤林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力打造“书香临夏 阅读悦享”全民阅读品牌,把全民阅读作为提升青少年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。。

书院定期举办经典诵读会、文化讲座、非遗传承等体验等活动。这座功能完备、颜值在线的新型阅读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停留歇息的“网红”打卡地、文艺青年聚集地、书友读者向往地,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,切实增添了青少年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,成为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场所。

书院特色

📜

精选书籍

配备文学、历史、少儿等畅销图书2万余册,并专门订阅了大量的少儿期刊,如青少年文摘、小读者等杂志,划定少儿阅览区域、提供免费阅览服务。

🎓

文化活动

为激发青少年的读书兴趣,书院每年开展50多场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,受到广大青少年阅读爱好者喜爱。

🌳

阅读空间

舒适的阅读区配以香醇的咖啡,让您可以在书香与咖啡香中享受阅读的乐趣,度过悠闲时光。

书院之设,所以讲明正学,造就人才,体用兼备,出为名臣,处为名儒

—— 清·王全臣《风林书院记》